数字中国 先知先行 会员中心 业界专访 法律法规 行业培训 电子期刊
地理空间项目网  
  首页 项目预告 招标公告 中标结果 行情监测 行业报告 行业动态 电子标书 优秀服务商 供求信息 测绘英才


 
行业分类
GPS
 
 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》业界专访

访两院院士、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

内容
人物简介:

  李德仁,1939年生,祖籍江苏镇江丹徒,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。武汉大学教授,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。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。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、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,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。
  李德仁在以遥感(RS)、全球卫星定位系统(GPS)和地理信息系统(GIS)为代表的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都有杰出贡献。今天,全世界都在用李德仁的理论去矫正自己的航测平差系统。

埋头苦学 误打误撞结缘测绘

  1939年,李德仁出生于江苏泰州溱潼镇这个人文荟萃的地方。上中学时,李德仁进入著名的泰州中学求学。这所百年名校人才辈出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以及童凯、侯德元、支秉彝、夏道行等多名院士都与李德仁是校友。在李德仁印象中,当时学校里教授的一门《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》或许是他后来从事测绘学的启蒙。
  然而,这位我国摄影测绘科学泰斗坦言,当初他志不在此。1957年,李德仁参加高考,第一志愿就是北京大学的数学力学专业,但他却被第八志愿——刚成立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录取。他多年后得知,当年高考他确实考的不错,但因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成立不久,所以1957年凡是报考了这一志愿的考生都由该校首录。“这或许就是缘分。”李德仁说,他“误打误撞”地考进武汉测量制图学院,想进的本是工程制图系,却又被航空测量系录取,难免有抵触情绪,“后来想通了,既来之,则安之。到手的事情先做好,然后才能一件一件地为国家办事。”
  大学4年里,李德仁每天都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,“我读书时胆子大,爱提问题,常把自己对一些名家著作的质疑写成读书心得,到处寻找老师求解。”
  大四上学期,李德仁在论文中对当时国际学术权威——俄罗斯的罗曼诺夫斯基的某些观点提出了挑战。令他没想到的是,他的论文竟传到王之卓教授手中,更让他没想到的是,他居然受王教授之邀去家里做客,进行一次内容广泛的交谈。王之卓是我国摄影测量之父,半生驰骋于中外测绘科学界。
  半个世纪过去,李德仁仍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,“谈话从下午5时开始,既深入重点又天马行空,浑然不觉天色已晚。师母多次请我们到餐厅吃晚饭,被兴致正浓的王老一推再推,直到晚上9时。”正是这次交流奠定了王之卓和李德仁,这一对师生黄金搭档的终身情谊。

天降大任 破解测量百年难题

  李德仁有过苦闷、坎坷的经历。1957年,他被指定为班长。次年开学,一份匿名材料举报他高中时“包庇右派言论”,班长被免,并拟作勒令退学处理。苦闷的李德仁来到东湖边,恨不得“一了百了”。“后来我想,必须活着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。”他用了一年时间不断往返泰州、武汉,终于赢得泰州中学于一平校长支持——以一个共产党人的人格证明李德仁是一个好人。
  大学毕业,李德仁报考王之卓的研究生,最终却因政审而被拒之门外,他带着深深遗憾离开母校。此后,他在地形测量作业队当过测量员,在科研所情报室当过资料员,在“五七”干校种过水稻,在食堂当过炊事员……
  在常人看来,整整15年,无法进行专业研究,肯定极为苦闷。但李德仁却说,在自己从未涉及的领域不断开拓,那是他一生中最愉悦的时光。
  1971年,李德仁被分配到石家庄电杆厂,成了一名捆绑钢筋的工人。当时有个田姓厂长,想搞技术革新,找到李德仁,让他牵头组织个实验室,利用厂里在西柏坡的矾土矿,自己生产水泥。
  尽管生产水泥主要利用的是化学知识,但学物理的李德仁欣然受命。他自学化学元素测定,并利用测量数据平差对矾土矿进行测定,发现含铝矾土量极低,制成水泥成本高、浪费大。他又查资料,发现日本有项研究成果证实,低品位铝矾土能烧出硫铝酸。真是如此,就可制出以硫铝酸盐为主要成分的新型水泥。随即,李德仁向国家建设总局申请立项成功,带领5名大学生开始了艰苦研究。国家建材研究院的实验窑里,温度高达700度。每隔5分钟,李德仁就从头到脚披裹着湿透的石棉瓦进窑进行一次精细采样测量。历时3年,这种快凝高强微膨胀的新型水泥研制成功,并最终成为唐山大地震后灾区重建和许多重要工程施工的必备材料。1982年该技术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。
  1978年,全国恢复高考制度,已届不惑之年的李德仁终于回到王之卓教授身边潜心攻读硕士学位。毕业后,李德仁前往德国斯图加特大学,师从测量领域世界著名的领军人物阿克曼教授攻读博士,其间提出了至今仍被国际测量界普遍采用的李德仁方法。他创造性地将测量中的系统误差和偶然相差区分开来,解决了测量学上的“百年难题”。
  李德仁引起了国际摄影测量学界的普遍关注,欧美许多摄影测量教学科研单位,都有意聘请李德仁加盟。李德仁一一婉言谢绝,他归心似箭,于1985年2月底踏上归途,匆匆回母校重执教鞭。

时代春天 遥感技术再显神威

  李德仁说,他是在改革开放这个伟大时代背景下才有更大作为的。改革开放以来,党和国家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、科教兴国、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执政理念,给科技工作者带来了春天,这个春天前所未有地明媚。
  1957年至今,李德仁从事了半个世纪的“遥感”研究,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。他说,遥感就是以航空摄影为基础,在上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,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、水文、气象、地质地理等领域,是一门实用的、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。简而言之就是利用飞机、飞船、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,从空中来识别地面上各类物体。
  遥感有三大作用:保卫国家安全,通过遥感做侦察,做全球目标的跟踪搜索,防止外来侵犯;服务经济建设,用遥感探明矿产、农业等资源;抗震救灾,这在今年得到最显著的体现,航空遥感就像灾区上空的眼睛。
  1998年,长江中下游遭遇特大洪水,李德仁利用世界一流对地观测技术,对洪水进行观测。在灾情最为严重的那个月里,李德仁每天都要向洪水监控指挥部送去更新的数据。“5·12”汶川大地震,李德仁领衔的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再次承担重任。在震后的五到七天,要获取灾区非常清晰的图片,不仅能看到每栋房子,还能看到地面上的每个人,这样救援人员才知道应到哪儿去救人,如何组织抢险。5月24日,李德仁接到国务院抗震救灾专家组急电,咨询如何利用遥感手段帮助四川灾区处置堰塞湖问题。26日一大早,李德仁派出团队成员马洪超等人紧急入川。5月31日,马洪超等人将设备安装在飞机上,在3300米飞行高度,对唐家山堰塞湖进行三维地形扫描。6月1日,他们获得该湖最精细三维实景图像,如实反映了堰塞湖上游至绵阳市整个流域的三维地形,完整再现了2.4亿立方米的“悬湖”之险。该三维图随即由科技部遥感中心上报给抗震救灾指挥部,为正确指挥处理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提供了分辨率最高的数据。
  在李德仁院士的办公室里,记者见到了这份三维图,由于该湖已不复存在,这份图成为记载当时最危险时刻的绝版。

改革开放 创办三家高新企业

  “每个行业、每个家庭、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测绘。”李德仁深有感触地说,“数据也许是冰冷的,我就是希望通过这些数据,为人们带来温暖的生活。”本着这一理念,李德仁先后创办了武大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、武大方略数码有限公司、武汉立得空间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三家高科技企业,亲自担任董事长,用最快的速度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。
  说到这里,李德仁深有感触。他说,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保障,没有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支持,一位大学教授去当董事长,这在改革开放前是谁都不敢想的事。
  去年7月通车的青藏铁路上,立得公司用新开发的“移动道路测量系统”绑在火车头上跑了整整6天,在高寒天气的雪域高原上,完成2284公里的测量任务。青藏铁路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条全信息化铁路,通过该公司制成的三维立体地图,管理人员只需点击鼠标,就能监管千里之外青藏铁路的沿路设施,显示任意两点间的距离、高差。
  这一先进的测绘技术是李德仁研究开发的,2005年9月获得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,并于去年成功实现了产业化。
  今年1月,利用测绘技术完成的“影像武汉”网络地图,成为国内首个最完整、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免费“影像城市”。人们点击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实景图像,360度看一个事物。
  在这样一个大容量的平台上,共有30万个兴趣点,涉及到老百姓教育、办公、交通、旅游、购物、住宿等等,市民可以从地图上检索到每一个兴趣点。想到户部巷吃早点,输入信息,它就告诉你,武汉有8个户部巷。点其中一个,它就会告诉你怎么去。
  这一系统在全国10个城市试点,武汉的最科学,档次也最高。实际上,这一系统只是构建“数字城市”的一部分,“数字城市”又是“数字中国”的一部分,而李德仁的梦想是构建“数字地球”。
  回国20多年来,李德仁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名,博士研究生100余名。他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,先后四次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第一名,创全国博士生导师之最。

 

机构链接: 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
 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


Copyright © 2005-2020 地理空间项目网 All Rights Reserved
客服热线:010-62211685(直拨)
Q群1:42720732(已满)  Q群2:60428364(已满)  Q群3:77256492(已满)  Q群4:71897230(已满)  Q群5:100810128
京ICP证 0704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355号